劳模工匠风采您当前的位置 : 烟台工会网 >> 劳模工匠风采

全国劳动模范栾会光

来源:时间:2020-11-24 16:52
A+A-

  栾会光,男,1986年12月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现任山东恒邦冶炼股份有限公司一名普通的生产班长。2014年,带头组建的“栾会光创新工作室”被山东省总工会评为省级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2015年,栾会光又荣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及齐鲁金牌职工荣誉称号;2018年,荣获“烟台工匠”和“山东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扎根基层,创新突破

  2007年,栾会光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山东恒邦冶炼股份有限公司。初出茅庐的他立志成为一名出色的技术人员。

  在他所实习的电积铜生产车间,栾会光发现温度达到50摄氏度的酸液池会不断蒸出酸雾,工人在这种环境下工作会有所不适;不仅如此,前一个萃取过程所用到的煤油会沾染在电积铜上影响其成色,进而影响其销售价格。观察到这一现象的栾会光脑海中开始思考解决方案。经过反复思考,他想出在酸液池上加铺一层塑料小球的方法。这些塑料小球密密麻麻浮在酸液上方,不仅不会和电解液发生反应,还能挡住酸液向外蒸发的路经,同时又会吸附同样浮在电解液上方的煤油,防止他们随电积过程沉积到成品铜上,一段时间后收集这些塑料小球就可以带走煤油,而小球经清洁后也可以重复使用。在创新被采纳后,栾会光继续在一线发光发热,用一个个技术创新,书写着他人生的奋斗史。

  勇挑重担,团队奋斗

  2008年7月,山东恒邦冶炼股份有限公司筹划新建项目——复杂金精矿综合回收技术改造项目。该项目采用当时国内自主研发的“富氧底吹熔炼造锍捕金新工艺”,代表了国内最先进水平,同时意味着新工艺面临着应用经验的空白。栾会光被任命为项目筹建处工艺小组副组长,带领他的技术创新小分队参与改造项目。上任后,栾会光先是外出考察,但可供借鉴、参考的内容十分有限。返回后,栾会光和同事发现,设计单位设计的设备本身存在许多与工厂车间现实情况不符的构造,需要他们着手改进。在之后的一年里,栾会光过着“朝六晚十”的生活,摸索改造现有的设备。最终,小组共对新设备完成了大小近30处调整和改进,使之更适应车间生产实际。包括空炉测试氧枪流量,像探索暗盒一样测定气体流速、搅动线路,再做出相应调整;对锅炉上升烟道的循环线,以及放渣放铜溜槽进行改造。每天的午餐和晚餐都是在岗位上囫囵应付。最终,小组共对新设备完成了大小近30处调整和改进,使之更适应车间生产实际。

  2010年4月,新项目正式投产,虽然前期进行了大量准备工作,但并不意味着以后的生产可以高枕无忧,在一切步入正轨前的投产最初阶段反而成为栾会光最紧张的日子,而被任命为项目小组副组长也让他感到身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为了保证初期生产顺利进行,栾会光住进了车间,一待就是两个月。

  如今栾会光回忆起那段时光:在控制室后面摆上一张床,吃住在车间。因为不熟悉设备,工人碰到问题都要来找这位驻厂主任,这让栾会光有时一整天都没有时间睡觉,更多的时候也只能抽出零星的空闲时间勉强凑出一天4、5个小时的休息时间,而旁边就是轰鸣的机器和200人的工人队伍分3班轮轴生产着。两个月下来,栾会光瘦了20多斤,然而辛苦只是组成他两个月车间生活的一部分。一天凌晨0点刚过,工人交班完毕,栾会光打算稍作休息。可还没睡稳就被工人急促地喊声叫醒——熔炼炉不出料了。“当时我就心想,这个炉子要完了,没救了。”意识到事态严重,本就没睡着的栾会光赶紧跟随工人来到炉前。交班前检查还没问题,为何才过一会儿就出了问题?栾会光迅速判断,应该是交班前的工人向炉内所加熔剂过量,导致在炉内进行反应的混合物熔点升高,在炉温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开始变得粘稠直至无法从放渣、放铜口流出。栾会光迅速按照事先制定的应急预案,试图从出渣口处以烧氧气的方式提高炉温,以达到新的熔点,可渣口处已经被堵牢,根本打不开,栾会光的心凉了半截。情况万分紧急,因为氧气仍在以每小时1万立方米的速度通入炉内,作为“富氧底吹炉”,氧气是从炉下方以高压通入,一旦停止送氧,炉内的原料就会倒灌回氧枪,导致氧枪报废;而如果仍继续通氧气,炉内几乎固化的原料阻挡了氧气向外逸散,整个炉子就变成了一个大气球,一旦压力过大,炉壁无法承受,就会发生喷炉,1200摄氏度的锅炉一旦爆炸,必将酿成重大生产事故。栾会光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按照他的判断,异常情况已经持续了不短的时间,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他必须立刻做出判断!栾会光定了定神,下令立刻停止进料,并改加石油焦。石油焦类似煤炭,进入炉内系统后遇高温会燃烧迅速放出大量的热,推升炉内温度上升达到所需熔点。这招奏效了,炉内原料重新进入液化状态!一场重大事故得以避免,炉子也保住了,栾会光长舒了一口气。接下来,他又不停歇地和工人一起敲击残留的渣矿,一直干到清晨8点。

  2010年4月,新项目正式投产,为了保证初期生产顺利进行,栾会光住进了车间,一待就是两个月。

  历经磨练,成就梦想一身工作服,一顶安全帽,在车间的他显得如此普通。但是他通过自己扎根基层的不断努力,创造了不“普通”的业绩。多年来,埋头技术钻研的栾会光带领技术人员先后提出近20项技术创新成果,创造的经济效益近5千万元。

 

责任编辑:烟台市总工会

版权所有 烟台市总工会地址:烟台市莱山区观海路75-1号电话:0535-6247570

鲁ICP备190477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