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您当前的位置 : 烟台工会网 >> 媒体报道

【烟台日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风采展示——致敬劳模 礼赞奋斗

来源:烟台日报 时间:2025-04-29 09:29
A+A-

  YMG全媒体记者 钟嘉琳 摄影报道

  编者按

  劳动创造幸福,奋斗铸就伟业。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烟台市共有10人接受表彰,其中全国劳动模范8人,全国先进工作者2人。他们用焊枪勾勒国之重器,用智造书写工业新篇,于三尺讲台点燃智慧星火,在海天之间不惧惊涛骇浪……尽管每个人的岗位不同,但都拥有相同的奋进姿态,展现出敢打硬仗、勇挑重担的时代风采,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学习榜样、激发了强大精神动力。向他们致敬!

  李增群:创新突破 向“绿”而行

  李增群,冰轮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正高级工程师。

  李增群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创新突破,带领冰轮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民族企业、国际品牌、中国工商制冷空调行业领军企业。

  近年来,李增群带领冰轮在经济下行期展现出了强大的发展韧性和抗风浪能力,实现经营指标逆势增长。2024年营业收入、利润总额比2019年分别增长85.0%和132.1%,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13.1%和18.3%。聚焦技术创新,冰轮新产品、新产业占总收入比重超过70%,目前拥有7个国家级和11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5家国家级和7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家国家级和2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揽下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制冷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等殊荣。5年来,旗下产品13次上榜省部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牵头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20项。

  聚焦绿色低碳转型,冰轮多项产品进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目录》《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山东省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等。围绕“运营数字化、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李增群带领冰轮将智能制造作为数智化转型的主攻方向,加快用数智技术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企业上榜山东省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山东省省级智能工厂名单。

  刘伟:“硬核焊匠”创新突围

  刘伟,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焊接中心工程师,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领衔人,国家核安全局民用核安全设备焊接资格考核高级考评员。

  焊接是制作核电站中各种设备、结构的关键核心工艺,焊接技艺水平决定了机组建设质量,更决定了电站服役寿命。面对核电焊接生产的巨大责任与压力,刘伟勇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硬的骨头,18年来坚守核电焊接生产建设岗位,用匠心守护初心,高效优质完成了国家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国和一号”等多个国之重器产品的焊接制造工作。

  刘伟是伴随我国核电事业快速发展起来的产业工人中的杰出代表,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硬核焊匠”。他不断开展多项工艺革新,自主开发多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焊接机器人,优化核电装备制造过程中的关键难题,让更多工友实现由人工焊变自动焊,在国外技术封锁中不断实现技术突围。

  他攻克多项技术难点,成功开发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狭长空间自动化无轨焊接机器人,让设备代替人钻入小空间开展焊接作业;成功研发核电有色金属智能焊接机器人,应用于1.85万米核级焊缝,合格率100%。累计创造营收6000余万元,获国家专利18项,软著2项,行业焊接标准制定6项,论文28篇,培训教材1本,获全国设备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山东省职工创新创效、技能兴鲁等竞赛成果一等奖8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18项。

  鲁新州:让匠心品质持续传承

  鲁新州,烟台恒邦化工助剂有限公司黑药车间生产班长,高级工程师。

  入行28年,鲁新州在选矿药剂生产和研制一线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由“选矿”小白一步步成长为“点石成金”的齐鲁工匠。他牵头主持20多个选矿药剂研发项目,取得10余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他从一名基层操作工干起,先后在选矿车间、精细化工车间、精炼车间、硫氨酯车间、黑药车间等多个部门历练,积累了丰富的操作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在企业里,鲁新州不仅是“活流程”,还是“全流程”,从精细化工到硫氨酯、黑药等5个岗位,他都能进行操作,涉猎车间800多个岗位参数,他都记得。凭着过硬的本领、精湛的技艺和精益求精的态度,他逐渐在选矿药剂行业中崭露头角。

  因实验室数据和实际生产有着不可避免的数据偏差,作为公司技术领头人,他经常到偏远矿区解决问题,现场修正药剂配比。在海拔4800多米的西藏玉龙铜矿调试团队新研发的高寒地区选铜高效药剂,他通过静脉注射葡萄糖克服高原反应,直接用手接触矿浆感觉磨矿细度、观察精矿品位,将铜矿专用捕收剂HB-306的回收率增加13%以上,提高了高海拔地区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在广东矿山进行新药剂现场试验时,发生山体滑坡,他在山上实验室工作一周,研制出的高效环保药剂HB-A5为客户创造了经济效益。他冒雨深入四川大山深处矿山企业,在断绝通讯的情况下,带领团队研发出选铜的高效药剂HB-421,将选铜回收率由86%提高到95%,当年就为客户增加效益1亿多元。

  张峰:扎根一线 攻克技术壁垒

  张峰,华电龙口发电有限公司电运班长,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

  从事电力生产一线工作34年,张峰曾获山东省劳动模范、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工匠精神践行者”等荣誉。

  在华电龙口公司,人人都想跟着张峰干,在他的班组中锻炼成长;人人都想加入到张峰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跟着他在课题中拓展思路、技术上有创新。他已成为班组一线上的一面鲜红旗帜。

  发电运行设备中的部分变频设备从国外进口,遇到问题就要请教外国人。张峰决心做一名与时俱进的新时期产业工人,把技术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手里。他主导研制的电气设备绝缘测量工器具获得6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解决了人身误碰带电设备、发生人身伤亡事故等的操作难题,为企业累计创造经济效益174万余元,每年节省设备更换费用49万余元。

  作为“张峰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孵化)工作室”领军人,他带领团队开展技术攻关,“张峰非接触式防触电预报警绝缘电阻测量法”获得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职工首批先进操作法,工作室获评电力行业“电力双创杯”三星创新工作室。

  他积极响应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参加光伏电站现场试验、调试以及并网发电工作,研制出“一种扭力组合式光伏逆变器操作工具”获得国家实用型专利,获得第七届中央企业QC小组成果发表赛二等奖。

  涂桂旺:攻克技术难关 打破国际垄断

  涂桂旺,烟台持久钟表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从事时频同步、时间同步、智能时钟等国家命脉、高端装备领域北斗授时应用产品的技术研发、产品开发。

  十几年来,涂桂旺紧盯时间同步、时频同步领域的国际技术潮流和前沿课题,从事持续高强度的技术研究与生产交付工作,攻克多个技术难关,多项关键技术打破国际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国内首创的“钟联网系统”、智能北斗授时系统等系列产品,推动了传统时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端北斗授时产品的升级迭代。

  他研发的新一代北斗时间同步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核电电力、国防军工等国家命脉领域。他先后参与了北京大兴机场、北京站、北京电报大楼、鸟巢、广州亚运会、京沪高铁、北京地铁、秦山核电、大亚湾核电等10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工程,为公司稳固中国技术用钟和时间服务行业的龙头骨干地位、引领行业技术进步和发展贡献了力量,保障国家命脉领域的时间安全和高效运行。

  涂桂旺积极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多项创新成果达到国内一流、国际领先水平。他先后参与完成了10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了9项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1项外观设计专利、7项科技成果,成果被评为省企业技术创新一等奖、省轻工联科技创新进步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计算机应用优秀成果二等奖等。

  徐海英:热心服务 温暖海岛

  徐海英,长岛县平安液化气有限责任公司职工。

  徐海英曾获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十佳兵妈妈、烟台市三八红旗手、烟台市优秀志愿者等荣誉。

  在燃气这个高风险行业中,安全始终是企业的生命线。徐海英时刻以“安全责任、重在落实”为己任,将安全理念深深植根于心中。她坚持每天上班前和下班后都要对公司的所有车间和设备进行详尽的安全检查,风雨无阻,寒暑不辍。

  海岛交通不便,更不通燃气,居民用气需通过轮船进行运输。保障海岛居民的燃气供应,成为公司的一项重要职责。下岛送气每三个月一次,跟船舶运输来回需3天,在这一艰难的任务面前,徐海英总是冲在最前面。尤其是冬天,海上风大浪急,船只颠簸不已,尽管在运输船上呕吐不止,她依然默默坚持。每当船只靠岸,她便迅速调整状态,投入到工作中。每一次的搬运、每一回的交接,她都尽心尽力,无论是天寒地冻还是风高浪急,她始终没有叫苦喊累。

  作为服务行业的一员,徐海英始终把海岛居民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无论海岛居民何时需要充装燃气,她都热情地提供专业的服务,且随叫随到,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除了提供优质的充装服务外,她还非常注重安全用气知识的普及,经常利用工作间隙,向用户讲解安全用气的注意事项和应急处理方法。她的耐心和细致,赢得了用户们的一致好评和信赖。

  周洪江:为葡萄酒业插上数字化翅膀

  周洪江,烟台张裕葡萄酿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正高级工程师。

  周洪江在葡萄酒和白兰地行业耕耘近40年,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理念和勇毅前行的拼搏精神,带领张裕公司从一家烟台本土企业发展成为涵盖酒类制造业、旅游业、包装业等多产业、旗下酒庄遍布全球各主要产区的国际化公司。

  他坚持“中国风土、张裕风格、世界品质”的理念不放松,领导创建了多个省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数量、级别及研究水平处于国内行业第一,综合技术研发创新能力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秉承匠心精神,周洪江不断加大产品研发,解百纳产品有序实现了更新换代,成为全球销量最大的葡萄酒“大单品”。建设完成了中国第一座专业化葡萄酒酒庄“卡斯特酒庄”。

  他主导完成了在法国、西班牙、智利及澳大利亚等世界主要葡萄酒产区的酒庄收购工作,充分发挥出海外酒庄的平台作用,实现了对原料的集约化管理及全球化布局。

  他还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切实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在种植数字化方面,推动实现了葡萄园多维度数据采集。在生产数字化方面,实现了从订单、生产至配送全环节的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在管理数字化方面,打通了消费者“验真”和企业“防伪”的双向通道。在营销数字化方面,整合优化小程序,使得消费者可以随时了解到张裕各品牌的最新动态。

  单召勇:匠心熔铸“金品质”

  单召勇,山东黄金冶炼有限公司质检中心副主任,化学检验工技师、黄金一级工匠、正高级工程师。

  黄金化验需在1000多度的高温下熔炼以检测纯度,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丰富的经验与技巧。2011年,深圳分厂成立,急需经验丰富的化验员,领导将这一重任交给了单召勇。他每天清晨6点多便进入化验室,一直忙碌到深夜10点。他创新发明了嵌套作业法,利用两台炉子同时化验三批样品,大幅提升了设备利用率和工作效率。

  2017年,公司成立氰渣项目攻关组,单召勇被委以重任,负责研发氰渣无害化技术。项目伊始,困难重重,可借鉴资料极少。为找到创新突破点,他在实验室度过了60多个日夜,尝试了10多种方案,进行了上百次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新型破氰技术,该技术采用环保药剂,无二次污染,反应效率大幅提升。这一技术迅速在集团内部推广,被多家企业采纳,获得黄金行业专家的高度认可,创造了上亿元的经济和环保效益。2018年,他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成为山东黄金首位获此殊荣的员工。

  黄金化验精度,犹如黄金冶炼产业的“定海神针”。2020年,深圳分厂因认证资质问题,生产的金锭产品无法入库,大量黄金滞留,分厂面临关停危机。领导再次将解决认证问题的重任交给他。此次认证对化验能力要求极高,需达到百万分之一的精度,常规检测方法难以企及。面对巨大压力,他带领团队日夜奋战。经过不懈努力,所有数据准确无误,分厂成功获得入库资质,化解了危机。

  杨红梅:扎根乡村 匠心育人

  杨红梅,莱州市程郭学校正高级教师。

  她毅然放弃留城任教的机会,先后在5所乡村学校任教,30年如一日,潜心教学,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2017年,她主动请缨到最偏远的山区学校支教,每天往返70多公里。她还义务兼任了市内外13所学校的科技教育辅导任务。

  她坚持匠心育人,“5+2”“白+黑”是她的工作写照。她带领学生观察发现,地瓜粉条加工过程中的残渣流到韭菜畦里会使韭菜长得更旺,由此立项《地瓜残渣作基肥驱杀韭蛆研究》项目,经过两个月对比实验,最终获山东省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近20年来,共有1000多名乡村孩子登上了省、国家科技创新大赛领奖台,17人次获山东省青少年科学院院士、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她本人的科研成果多次获山东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并获“创新育人20年贡献奖”。

  杨红梅先后引领186名教师成为省、国家科技教育骨干,带动10所学校获全国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示范学校、全国十佳科技创新学校等。出版科技教育专著3部,发表论文17篇,赴省内外送教讲座108场,受益5万余人。她先后被聘为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培养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名师名班主任导师、山东省远程研修项目指导专家、山东省科普专家、鲁东大学兼职教授等。2023年7月,作为全省唯一的优秀教师,她出席了全国杰出中青年教师表彰大会,并作典型发言。

  马宏儒:逐梦海天 守护生命

  马宏儒,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飞行管理部部长。

  他在惊涛骇浪中飞行5150小时,参与救助任务495起。在极其危险的气象条件下,他从死亡线上成功救起491名遇险者,获得“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2020年12月,我国北部海域遭遇了数年来最强寒潮的侵袭,在烟台港内锚地避风的散装化学品船“达丰6”发生锚链断裂,漂航至滨海广场附近海域,十数米高的巨浪拍向船体,船舶球鼻艏及船舷撞击岸堤损毁严重,船上8人命悬一线。当时阵风11级、浪高5米,并伴有强降雪,恶劣的天气和环境并不具备安全飞行条件。马宏儒带领机组成员凭借着极高的专业素质和大无畏的救捞精神,仅用12分钟就将被困船员安全转移至直升机上。

  2022年,他执行沉没货船“新昌泰1”轮6名落水失踪船员搜救时,直升机到达最低返航油量后仍坚持超低空飞行搜救,最终发现并救起最后2名遇险者,落地时油量已进入报警状态。

  2024年,执行集装箱“DACKS126”轮断缆漂航救助时,他操纵直升机吊运人员,打破了我国直升机吊运的最高高度纪录。

  近年来,马宏儒带领机组先后执行了十几场山火扑救任务。大风寒潮渡轮停航时,受伤及患病岛民无法得到快速救治,他带领机组共救助岛民200余人次,极大地维护了地方及海上作业人员的安全,被当地岛民亲切地称为“北海神鹰”。

责任编辑:烟台市总工会

版权所有 烟台市总工会地址:烟台市莱山区观海路75-1号电话:0535-6247570

鲁ICP备190477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