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 | 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风采录(二)
2025年,我市10人荣获
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他们中有扎根生产一线的“技术尖兵”
有引领行业创新的“领军人物”
也有守护群众安全的“逆行英雄”
他们爱岗敬业、敢于攻坚
用实际行动诠释了
“劳动最光荣”的真谛
让我们一睹全国劳模、先进工作者风采,一起对标先进、争创一流,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烟台篇章贡献更大力量!
全国劳动模范

事迹简介
徐海英,女,汉族,1975年11月出生,无党派人士,大学本科学历,长岛县平安液化气有限责任公司充装员。荣获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十佳兵妈妈、烟台市三八红旗手、烟台市优秀志愿者等荣誉。
一、爱岗敬业,筑牢安全防线
在燃气这个高风险行业中,安全始终是企业的生命线,徐海英深知这一点,时刻以“安全责任、重在落实”为己任,将安全理念深深植根于心中。为了确保公司生产安全,她始终坚持每天上班前和下班后都要对公司的所有车间和设备进行详尽的安全检查,风雨无阻,寒暑不辍,只为确保没有安全隐患,她的身影也成了公司安全生产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二、不畏艰苦,保障海岛民生
海岛受地域限制,不仅交通不便,更不通燃气,居民用气需进行轮船运输,保障海岛居民的燃气供应,成为平安液化气公司的一项重要职责。下岛送气三月一次,跟船舶运输来回需3天,在这一艰难任务面前,徐海英总是冲在最前面。尤其是冬天,海上风大浪急,船只颠簸不已,很多人都因晕船而无法坚持,但徐海英却依旧不改初衷,尽管在运输船上呕吐不止,她依然默默忍受。她深知,这条崎岖的航程背后,承载的是岛上居民的生活保障,是千家万户的温暖和希望。每当船只靠岸,她便迅速调整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她那小巧的身影总是在沉重的燃气罐之间穿梭。每一次的搬运,每一回的交接,徐海英都尽心尽力,无论是天寒地冻还是风高浪急,她始终没有叫苦喊累。她坚韧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不仅为海岛的居民带去了燃气,更温暖了人心。
三、暖心服务,赢得用户赞誉
作为服务行业的一员,徐海英始终把海岛居民需求放在第一位,无论居民何时需要充装服务,她都以最热情的态度、最专业的技能提供充装服务且随叫随到,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除了能够提供优质的充装服务外,她还非常注重安全用气知识的普及,经常利用工作间隙,向用户讲解安全用气的注意事项和应急处理方法,她的耐心和细致,也赢得了用户们的一致好评和信赖。
四、热心公益,传递正能量
徐海英在工作之余,还十分热心公益。2009年,她加入了义工队,成为志愿者,不仅十余年帮助后沟村一家有两个脑瘫患儿的贫困家庭,还经常带着义工一起给孩子们洗澡理发。从2012年起,她开始拥军,经常到部队慰问,为战士们包粽子、送月饼、送食材等。自从走上公益之路,徐海英累计投入20多万元,用于帮扶慰问,村里百岁老人、留守儿童以及需要帮扶照顾的对象,她都会和义工队定期去开展服务,长岛的大街小巷,都留下过她忙碌的身影。

事迹简介
单召勇,毕业于东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中共党员,山东黄金冶炼有限公司质检中心副主任,化学检验工技师、黄金一级工匠、正高级工程师。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山东省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怀揣着对党和事业的无限热忱,凭借坚定信念与不懈努力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以深厚专业知识和卓越领导能力为企业质量把控贡献关键力量。他用自身经历告诉我们,只要心怀梦想、坚守初心,平凡岗位也能创造非凡业绩,激励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勇敢追求卓越,用奋斗书写辉煌篇章。
一、初出茅庐,磨砺中证明自我
金矿石,并非如常人想象中那般金光闪耀,其含金之处往往色泽暗淡,需借助专业设备才能捕捉到那一丝金属光泽。
2010年,刚从东北大学毕业的单召勇,就如同一块未经雕琢的金矿石,怀揣着梦想加入山东黄金冶炼有限公司,投身黄金化验工作。黄金化验需在1000多度的高温下熔炼以检测纯度,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丰富的经验与技巧。初入职场的他,在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犯错不断。但在师傅的悉心教导下,他迅速掌握了操作要领。2011年,深圳分厂成立,急需经验丰富的化验员,领导深思熟虑后将这一重任交给了他。初到深圳,黄金价格飞涨,化验样品量猛增至以往的三倍,即便对于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而言,这也是个巨大的挑战。面对繁重的工作,他也曾想过退缩,但强烈的责任感和对自我成长的渴望让他毅然选择坚持。他每天清晨6点多便进入化验室,一直忙碌到深夜10点。为提高效率,他创新性地发明了嵌套作业法,利用两台炉子同时化验三批样品,大幅提升了设备利用率和工作效率。那段时间,火法室内,老式风扇嗡嗡作响,南方闷热的天气与近千度高温电炉的烘烤交织,他的衣服每天被汗水湿透数遍,却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这段忙碌且充实的经历,成为他职业生涯中宝贵的财富,也让他深刻领悟到,在平凡岗位上坚守,定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二、赛场拼搏,竞争中绽放光芒
工业开采的金矿石品位不高,每吨矿石中通常仅含2g黄金。生产黄金,关键在于分离黄金与脉石,这一过程在黄金行业被称为金矿精选。经层层筛选,金矿富集、脉石分离,最终得到高含金量的金精矿。正如自然法则,优胜劣汰,筛选和竞争在自然界与工作中普遍存在。
2016年,“中金杯”全国黄金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拉开帷幕,山东黄金在全集团选拔化验员。此时的单召勇,已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了6年多,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老师傅。“中金杯”的消息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了他内心深处的斗志。他决定报名参赛,证明自己的价值。参赛后,他才发现竞争的激烈程度远超想象。仅第一轮选拔赛,就淘汰了30多名各单位推荐的精英。后续选拔更是残酷,谁也无法确定能否坚持到最后。为不被淘汰,他全身心投入学习,关闭手机,晚睡早起,短短几天内将过去十多年所学的化验知识系统复习一遍。在前往河南三门峡比赛的火车上,即便环境嘈杂、列车摇晃,也未能阻挡他学习的热情。决赛现场,近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化验精英齐聚一堂,赛场寂静无声。随着裁判一声令下,比赛开始。他凭借扎实的操作技能和过硬的基本功,以最短时间完成化验实操考核,并在理论考试中凭借赛前高强度复习取得笔试第一的佳绩。最终,他荣获第二名,成功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2017年,他被人社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这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高度认可,更是激励他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
三、科技攻关,挑战中实现价值
氰化浸出是生产黄金不可或缺的环节,金精矿在氰化钠溶液和一定富氧压力下,形成含金贵液,实现黄金从固体到液体的转变。然而,氰化钠具有剧毒性,0.1g就能致人死亡,且氰化提金后产生的氰渣在自然界中难以分解,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为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2017年,公司成立氰渣项目攻关组,单召勇被委以重任,负责研发氰渣无害化技术。项目伊始,困难重重,无害化技术停留在80年代,成本高、污染大,可借鉴资料极少。关键时刻,他提出研发新型无害化技术的想法,得到团队成员的一致支持。为找到创新突破点,他在实验室度过了60多个日夜,尝试了10多种方案,进行了上百次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成功研发出新型破氰技术,该技术采用环保药剂,无二次污染,反应效率大幅提升。这一技术迅速在集团内部推广,被多家企业采纳,获得黄金行业专家的高度认可,创造了上亿元的经济和环保效益。2018年,他凭借突出贡献,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成为山东黄金首位获此殊荣的员工,在攻克技术难题的过程中,实现了个人价值的升华。
全国先进工作者

事迹简介
杨红梅,女,汉族,1976年12月生,莱州市程郭学校教师,正高级教师。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高层次人才领军人物、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杰出中青年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教育部新时代名师工程人选、全国十佳科技辅导员、山东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省优秀教师等荣誉,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
一、扎根乡村,点燃孩子科学梦。1995年7月作为师范特优生毕业后,毅然放弃留城任教机会,回到乡村,先后在5所乡村学校任教,三十年如一日,心无旁骛,潜心教学,形成独特教学风格。2017年主动请缨到最偏远的山区学校支教,每天多花2个小时,往返七十多公里路程;工作忙了就住在学校。星期天、节假日带领学生爬山坡、搞调查、做试验,5项成果获评全国农村中小学科普基金资助项目。支教两年期满后,她难以割舍乡村孩子,正式调到山区学校。五年来,学生先后有430人次获“未来科学家大赛、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等,圆了山区孩子的科学梦。她还义务兼任了市内外13所学校的科技教育辅导任务。
二、匠心育人,培养科技后备军。为激发孩子的科学潜能,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5+2”“白+黑”是她的工作写照。为了一个研究项目,经常通宵达旦;为了一个实验,在田间地头一蹲就是几个小时。她带领学生观察发现,地瓜粉条加工过程中的残渣流到韭菜畦里而使韭菜长得更旺,由此立项《地瓜残渣作基肥驱杀韭蛆研究》项目,经过两个月对比实验,最终获山东省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近二十年来共有1000多名乡村孩子登上了省、国家科技创新大赛领奖台,17人次获山东省少年科学院院士、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杨老师本人的科研成果多次获山东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并获“创新育人20年贡献奖”。
三、辐射引领,带出科技遍地花。“抱团成林,才能茁壮成长”。杨老师尤其注重团队的打造,先后引领186名教师成为省、国家科技教育骨干,带动10所学校获全国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示范学校、全国十佳科技创新学校等。出版科技教育专著3部,发表论文17篇,赴省内外送教讲座108场,受益5万余人。先后被聘为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培养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名师名班主任导师、山东省远程研修项目指导专家、山东省科普专家、鲁东大学兼职教授等。2023年7月,作为全省唯一教师,出席了全国杰出中青年教师表彰大会,并作典型发言。山东卫视、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其事迹。

事迹简介
马宏儒,男,1984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飞行管理部部长,搜救教员机长。他在惊涛骇浪中飞行5150小时,参与救助任务495起,在极其危险的气象条件下,从死亡线上成功救起遇险者491人,多次受到交通部及各级政府的表彰,获得“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一、逐梦海天随时候命,战风斗浪守护生命
2020年12月,我国北部海域遭遇了数年来最强寒潮侵袭,在烟台港内锚地避风的散装化学品船“达丰6”发生锚链断裂,漂航至滨海广场附近海域,十数米惊天巨浪拍向船体,船舶球鼻艏及船舷撞击岸堤损毁严重,船上8人命悬一线。当时阵风11级、浪高5米、强降雪,恶劣的天气和环境并不具备安全飞行条件,马宏儒带领机组成员凭借着极高的专业素质和大无畏的救捞精神,用时仅12分钟将被困船员安全转移至直升机上。2022年执行沉没货船“新昌泰1”轮6名落水失踪船员搜救时,直升机到达最低返航油量后仍坚持超低空飞行搜救,最终发现并救起最后2名遇险者,落地时油量已进入报警状态。2024年执行集装箱“DACKS126”轮断缆漂航救助时,他操纵直升机吊运人员打破了我国直升机吊运的最高高度纪录。参加救助工作以来,先后执行了495起急难险重救助任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
二、坚守初心竭诚为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马宏儒带领机组先后执行了烟台、龙口、招远、威海及青岛崂山等十几场山火扑救任务。为了高效灭火,每次都是以最低飞行高度贴近浓烟、冒着发动机熄火和撞山的风险,甚至稍不注意就会发生机毁人亡事件去执行任务,不仅仅挽救了人民生命和国家森林财产损失,也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大风寒潮渡轮停航时,受伤及患病岛民无法得到快速救治,他带领机组共救助岛民200余人,极大地维护了地方及海上作业人民的安全,被当地岛民亲切地称为“北海神鹰”。
三、建章立制授业解惑,提升救助飞行管理水平
作为飞行部长和飞行教员,他先后组织编写各类飞行技术标准、运行手册等10余册,这些成果极大地健全了我国海上应急救助保障体系,有力促进提升飞行安全运行管理水平。同时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术传授给学员,为我国海上救助事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他主持开展的直升机外吊挂转运方案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领域空白,对我国洪涝地震灾害救援工作贡献巨大。他带领的部门在2021年和2022年分别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五四青年团支部”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