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日报】2025年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山东省工人先锋号(部分)风采展示——实干追梦 争创一流

YMG全媒体记者 钟嘉琳 摄影报道
编者按
日前,山东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省五一劳动奖获得者表彰大会在济南举行,会上宣读了《山东省总工会关于表彰山东省五一劳动奖和山东省工人先锋号的决定》,烟台市共有15个单位荣获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状,27名职工荣获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10个集体荣获山东省工人先锋号。让我们一睹他们的风采!
杜君龙:石油装备研发的技术带头人

杜君龙,烟台杰瑞石油装备技术有限公司机械工程师
他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石油开采专用设备的核心技术研发与创新设计工作,个人获得专利19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
作为项目负责人,他带领研发团队开启了固井系列装备的创新征程。面对行业技术瓶颈,他带领团队先后攻克了全功率取力批混车、混酸站总包系统等10余款创新产品的关键技术难题。这些产品不仅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其卓越的性能表现更获得国内外客户的一致赞誉。
随着行业技术发展,公司开始了在钻机自动化领域的研发工作。杜君龙作为技术带头人,主导了动力猫道、全套管柱自动化等重点项目的研发工作。在这些项目中,他不仅负责整体技术方案的制定,更亲自参与关键技术的攻关。同时,他还深度参与了储能电驱修井机、2250型修井机等核心模块的开发设计工作。他成功推动了公司钻机自动化水平实现质的飞跃,为公司技术升级作出了突出贡献。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杜君龙担任涡轮压裂装备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向更高技术领域发起挑战。在新一代压裂装备的研发过程中,他带领团队成功攻克了多项行业技术瓶颈。在他的技术指导下,团队不仅完成了第四代涡轮压裂半挂车组的创新研发,更实现了车载涡轮压裂系统的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在传动效率提升和清洁度控制等关键技术上,取得了显著优化成果。
王进:30余年矢志高新技术研发

王进,现任山东中际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技术总工,专业从事电机定子绕组制造装备工艺技术研究与管理工作
30多年来,王进一直战斗在中际公司研发一线,致力于电机绕组制造专用装备领域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他与技术人员一起攻克了许多技术难题,主持多项高端产品技术总体方案设计工作,带领公司技术团队研发的新能源汽车发电机定子制造生产线的技术性能和自动化程度均属世界领先水平。他还推动了国内电机制造业向高效节能的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整体行业发展与德国工业4.0接轨提供了坚实的装备基础。
截至目前,由王进带领研发的8项新产品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他参与的17项新产品通过了国家或省部级单位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由其主导或参与的研发项目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5项,获烟台市科技进步奖8项;获国家专利34件,其中发明专利8项;主持和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2项。
2018年,由王进主持研发的“高效节能电机定子绕组直绕式数字化制造装备”获得烟台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他及团队研发的多项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车用高功率密度驱动电机定子绕组制造数字化成套装备项目于2018年通过了国家级成果鉴定,2019年被山东省经信委认定为省级技术创新项目,2019年底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021年,烟台王进劳模创新工作室主持的高端电机绕组制造装备分段式绕线技术取得核心突破。
王利平:扎根沃野,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王利平,现任烟台市福山区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
她先后争取并实施了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大樱桃蜜蜂授粉与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试验项目、山东省优质高效特色农业项目、烟台市果业高质量发展项目等20余项,累计争取上级奖补资金3000余万元。2024年,争取到“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福山樱桃产业技术示范区”“中国草莓第一棚”等殊荣,承办了全国水果轻简高效生产工作推进会、全国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建设现场推进会,推动了福山农业高质量发展。
她深化与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项目课题,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转化应用,先后获得各类成果奖项10余项,其中,她参与实施的“苹果脱毒良种良砧苗木培育及大面积开发应用”项目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农林废弃生物质炭化开发与推广应用”项目获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优质甜樱桃新品种创制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项目获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优质高产烘烤型甘薯新品种烟薯25的选育及产业化开发”项目获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优选计划二等奖。
她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实施果园生草、肥水耦合等先进技术。引进推广大樱桃、苹果等新品种30余个,推广水果轻简化高效配套栽培技术近5万亩。举办各类培训班200余次,培训农民超5万人次,有效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刘俊波:创新突破,填补国内空白

刘俊波,招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金翅岭金矿技术员,选矿高级工程师、重冶湿法冶炼工高级工
自2000年参加工作以来,她专注选矿、氰化工艺研究,以精湛的技能完成了多项课题,为企业生产作出贡献。
她积极投身科研创新,参与多项实验研究和设备改造,2022年,作为主要技术人员参与的“SART工艺处理氰化提金循环液的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项目获得中国黄金协会科学进步奖一等奖,SART技术被招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金翅岭金矿成功引进并转化为产业化应用,填补了国内空白。通过近两年的生产运行,公司共处理贫液1020000m^3,回收锌泥662吨,锌品位48.5%,超过《团体标准-氰化锌泥》(T/CGA028-2021)产品质量中锌含量40%标准要求,新增直接效益700余万元;铜泥869吨,铜品位平均55.7%,远超过了《团体标准-氰化铜泥》(T/CGA008-2017)产品质量18%标准要求,新增直接效益300余万元;回收氰化钠2191.8吨(干基),新增直接效益200余万元,减少涨液量7306m^3,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968.14吨,氰化回收率提高了0.06百分点。
2023年,她作为主要技术人员,在降低氰化尾渣品位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改变氰化工艺和设备,降低氰化尾渣中金的品位。2024年,她作为主要技术人员,在降低氰化钠消耗、提高氰化回收指标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强化碱浸预处理试验研究,并提出了可行的改造方案。
牟建成:20年安全行车90余万公里

牟建成,烟台市公交集团有限公司线路驾驶员
自2005年起,牟建成就坚守在1路公交车的岗位上。20年来,他始终坚持提前30分钟到岗,延迟10分钟下班,恪守“用心服务”的准则,虚心学习、认真钻研,不仅练就了过硬的驾驶技能,还学会了维修新能源车的技术,车厢服务合格率、卫生合格率始终保持100%,成为1路公交线路上的“一面旗帜”。
谈起安全行车经验,牟建成说:“心里装着安全,自然就会远离事故。”在工作之余,他多层次、多渠道、全方面地进行安全学习,并积累了一套安全行车操作方法,多次被集团公司评为“安全标兵”,荣获“金牌驾驶员”荣誉称号,至今已安全行车90余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4圈。
牟建成驾驶的F06301D公交车是新能源大容量铰接公交车,俗称“大通道”。普通公交车长10米或12米,该车有18米长。这种车特别难开,对驾驶员的技术要求特别高。他不仅开得好、开得稳,还在公司举办的驾驶员技能大赛中荣获第一名。作为牟建成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领军人,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全部行车和服务经验总结成“六点服务法”,并结合典型案例编制成《公交服务情景模拟》手册,传授给同事们。在他的带动下,1路公交线路所有驾驶员把公交车厢营造成为一方文明净土,不仅用“五净一亮”的标准迎送每一位乘客,还创新打造了牟建成劳模车厢、“学习强国”主题车厢、“书香车厢”。
李昌业:潜心技术研发 打破技术垄断

李昌业,蓬莱超硬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研发中试车间班长
他一心扎根车间生产与技术研发,在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研发领域成果卓著。他参与的多个项目不仅实现了技术的飞跃,还为公司带来了显著的效益。
“纳米硬质合金微钻棒材”项目是他的突出成果之一。针对医疗和信息产业的升级需求,李昌业带领团队成功实现口罩熔喷布生产用喷丝板加工、PCB电路板加工微钻刀具纳米硬质合金棒材的产业化。研发中,他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使综合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被科技部列为“国家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并荣获山东省企业创新成果推广目录(优秀创新成果)一等奖、山东国防机械电子行业职工创新创效成果二等奖。
“高性能硬质合金刀具材料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示范应用”项目同样凝聚着李昌业的心血。该项目被纳入“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李昌业作为核心成员,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并建成示范生产线。该项目创造了2.05亿元的经济效益,有力地推动了硬质合金刀具材料国产化,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在轧钢领域,李昌业参与研发了“铁合金基复合硬质合金轧辊”,成功实现了老产品的更新换代。该产品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连续多年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山东省新材料产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奖一等奖,还被列为“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化示范项目”。
宋旭:传承鲁菜文化 勇当行业标兵

宋旭,中西式面点高级技师、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讲师,烟台市鲁菜产业促进会副秘书长、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
自参加工作以来,她始终践行“传承鲁菜文化,培养餐饮人才”的责任和使命,先后获得世界中餐业联合会“烽火杯-2018年度烹饪教育成就奖”,山东饭店餐饮业“培育人才和理论研究贡献奖”,全省饭店餐饮行业第三届厨师争先创优决赛一等奖等荣誉。
宋旭痴迷于鲁菜研究,她积极服务社会,用技术赋能地方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校地融合职教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培养了大批与乡村发展紧密相关的技术人才。她还积极参与了“秦始皇东巡宴”“牟氏庄园宴”等富有齐鲁特色的宴席开发,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地方餐饮文化内涵,而且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齐鲁技能大师特色工作站和山东省职业教育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骨干成员,她多次参与预制菜行业的技术难题攻克和新产品研发,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宋旭还是一名敬业爱徒、严于律己、人格高尚、乐于奉献的优秀教师。她的学生、徒弟不负所望,多人被授予中国鲁菜烹饪大师、中国烹饪大师、省市技术能手称号,她辅导的学生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山东省第一名的好成绩。
宋旭将大量业余时间用在研究工作上,科研成果丰硕。她主编和参编的著作有《中式面点制作》《面塑工艺》《烹饪工艺美术》《餐饮成本核算》等,她参与、主持省内外课题多项,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及外观设计专利。
魏志国:守护管道安全 推动行业创新

魏志国,山东港源管道物流有限公司管道巡线班班长,高级技师
自参加工作以来,他一路拼搏奋进,从基层巡线员成长为管道巡线班班长。面对管道巡护难题,他创新提出“人车结合”巡护工作法。他深入分析地理环境、管道分布等因素,优化巡护路线与流程,让巡护时间缩短了50%,应急响应时间更是压缩至1小时内。
在第三方施工管控上,他制定了一套科学严谨、切实可行的施工操作规程,明确施工前期审批流程、施工过程监管要点以及完工后的验收标准。施工期间,他在每个交叉点安排专人进行24小时现场监督,确保施工过程符合安全规范。自投产以来,成功办理了56处外管道穿越手续,实现了安全生产事故“零发生”。
在技能竞赛中,他屡获佳绩,先后荣获“烟台市五一劳动奖章”“烟台市技术能手”称号,2024年在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荣获银奖。
他参与职业技能大赛方案研究,从实际操作、竞赛公平等多角度提出优化建议,推动行业竞赛水平持续提升。通过师带徒模式,他培养出10余名高级工、技师。在技术创新领域,他参与研发的“一种原油管道支架”和“基于大数据的液体散货储运优化方法及系统”两项发明专利,显著提高了管道运行稳定性与储运效率。他总结的管道防腐层检测方法,节约成本100万元。他创新的“人车结合”巡护工作法和第三方施工操作规程已在公司全面推广。
中建安装集团有限公司烟台分公司裕龙石化项目班组:精益协作,成就“铁军班组”

中建安装集团有限公司烟台分公司裕龙石化项目班组成立于2002年,现有成员30人,平均年龄38岁,是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铁军班组”。
近年来,裕龙石化项目班组全力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国防民生工程、城市地标建筑等,他们参建大国外交主场馆——杭州G20峰会会馆、青岛上合峰会主会场,展现大国形象、凝聚民族精神;参与了首批“一带一路”项目——恒逸文莱石化、世界一流强港——日照港、山东省一号工程——裕龙岛炼化项目、重要民生工程——济南地铁R1R2线、青岛地铁8号线等。由“安装工匠”班组参与建设的项目荣获了境外鲁班奖、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奖等10余项国内外重要奖项。
该班组在烟台龙口承建裕龙石化8个项目,成立了裕龙项目指挥部、大项目部组织机构,有力协调了各方资源。集团及公司领导带队召开重点项目策划会,提高项目策划质量。分公司领导干部下沉一线,挂图作战、对表推进,助推项目提质提速提效。
该项目的建设进一步带动了周边经济,裕龙岛附近农贸、商超、餐饮等已经形成了一条产业链,不仅促进了当地的就业、增加了百姓的收入,还带来了大量的建材需求,给当地相关配套企业和个体户带来了持续的收益。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班组多次在年度评比中获得先进团体、先进个人等称号。在2022年山东省建筑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焊工(建筑领域)决赛中,班组获团体一等奖。
烟台九目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谢英闯班组:狠抓一线生产 鼓励全员创新

作为烟台九目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一部二号车间的三个班组之一,谢英闯班组始终以安全生产、高效生产、创新生产作为班组工作的核心,从我做起,从细节入手。自2015年组建至今,该班组未出现过大的安全质量事故,为公司的其他班组做出了榜样。自2017年至2020年,连续四年被公司评为公司年度先进班组,2022年被评为公司年度先进班组和质量优秀班组。
在创新方面,谢英闯班组一直走在公司的前列,他们在生产创新中提出的多项实用性创新改进措施被公司采纳并被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离心机过滤取料及向釜内投料一直是车间工作量最大的工序,谢英闯班组提出了离心机取料时直接将料放至集装袋,然后利用电动葫芦将集装袋物料直接投入釜中,这一措施被公司采纳并应用后,大大降低了员工的劳动强度。以往,车间过钛棒过滤器运行时经常会出现产品过滤时析出的情况,谢英闯班组提出,在过滤器上增加保温装置,可以保证过滤器一直处于恒定温度,使过滤效率提高了30%。物料转移过程中,由于热量损失、温度下降,导致物料析出、产品收率降低。针对这一问题,谢英闯班组采用将螺旋管缠绕在管线及设备上,管内通热水,使整个转料体系温度保持稳定。此伴热系统可广泛运用到各类产品转移过程。谢英闯班组鼓励创新,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不论大小,只要对公司发展有帮助,一经采纳就会获得奖励,这一做法使班组内形成了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