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维权服务提升建设工程您当前的位置 : 烟台工会网 >> 信息发布 >> 全市工会创新案例 >> 工会维权服务提升建设工程

小切口聚焦解决职工“急难愁盼”——芝罘区总工会探索“爱工·汇”提升职工生活品质服务项目

来源:烟台市总工会 时间:2025-09-22 21:36
A+A-

  一、案例概述

  芝罘区总工会探索“爱工·汇”提升职工生活品质服务品牌,以小切口聚焦职工“急难愁盼”,通过发挥社会组织覆盖面广、服务类型多的优势,构建起以小阵地全方位服务职工体系,精准提升职工生活品质。项目以芝罘区为核心服务区域,覆盖560余家社会组织、4000余家企事业单位,全年提供各类服务超100场次,直接触达职工及家属逾1.2万人次。

  二、针对问题

  ▲职工服务覆盖不足:基层工会服务阵地分散,服务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尤其在生产一线、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中存在服务空白。

  ▲资源统筹效率低:阵地、资金、人员分散,资源利用碎片化,难以满足职工多元化、实时化需求。

  ▲服务专业化水平有限:基层工会人手不足、专业力量薄弱,服务效能不高,职工“急难愁盼”问题响应不够及时。

  三、主要做法

  (一)“见微知著”察痛点,精准锚定服务靶心。

  项目摒弃“大水漫灌”式服务,引导社会组织总会成立工会联合会,依托560余家会员单位覆盖优势,联合34家核心单位深入生产生活一线,聚焦职工生产生活中的真实困扰,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将共性需求拆解为“职业发展”“权益保障”“身心健康”等模块,形成需求台账120余份。构建覆盖广泛的快速反馈通道,每季度结合需求台账和解决情况进行分析研判,及时调整服务重点,确保服务贴合职工实时需求。服务规模持续扩大,覆盖面持续拓展,提供各类服务超100场次,直接触达职工及家属逾1.2万人次,实现服务对象从职工个体延伸至职工家庭。

  (二)“握指成拳”聚资源,筑牢服务支撑根基。

  烟台市总工会以项目化购买服务提供核心资金支持;芝罘区总工会协助对接阵地资源,共同打造“区-街-社”三级服务网络,激活基层阵地42处,构建起“15分钟服务圈”,以兴隆街社区职工共享之家为示范,推动服务重心下移。横向链接行业协会、培训机构、专科医院等56家单位,纵向协同工会、民政等18家部门及企业,建立含200余名专业人才的动态资源库。围绕核心服务板块创设5个标准化流程、10个应急预案,建立资源共建共享长效机制,通过“1+N”协作机制,明确各方职责,解决服务开展、阵地使用等实际问题36件。长效机制初具雏形,职工服务生态得到持续进化,项目将服务拆解为12项标准化流程,师资库动态更新率92%,合作机构扩至89家;通过月度联席会商机制,推动党政资源、社会力量与工会优势“三维融合”,将职工反馈转化为服务升级,培育兴趣社团6个,从“解决一事”到“激活一域”,为职工服务注入持久生命力。

  (三)“精耕细作”优服务,提升服务温度质感。

  “健康加油”模块联合烟台市中医院等10余家医疗机构为青年白领提供颈椎调理、为制造业工人强化职业防护;“普法充能”模块联动15家律所力量,打造“普法+调解+援助”闭环,专设“权益保障直通车”,开展服务12场,解决执业纠纷等实际问题十余件。“赋能学院”模块采取“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联合电子商务、导游管理等行业组织开展培训24场,惠及职工2000余人次;“技能竞赛”模块创新“3+3”模块融合竞赛模式,联动12家行业协会开展特色服务8场,参与职工800余人次;“乐享生活”模块创新社群化运营,开展文体活动16场,覆盖职工2000余人次,职工幸福感和归属感提升30%。通过项目开展,85%的参训职工实现技能等级提升,技能竞赛带动岗位练兵3200人次,企业安全事故率同比下降18%,普法充能服务覆盖5000人次,新业态劳动者维权成功率提升10%以上,劳动纠纷发生率同比下降5%。

  四、经验启示

  ▲精准调研是服务前提:通过实地走访和数据分析,精准识别职工需求,实现服务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资源整合是服务支撑:以“共享”理念打破壁垒,推动阵地、资金、人员统筹,提升资源利用效能和服务响应速度。

  ▲机制创新是服务保障:通过标准化流程、动态资源库和“1+N”协作机制,激发社会组织参与活力,为职工服务注入持久生命力。

责任编辑:烟台市总工会

版权所有 烟台市总工会地址:烟台市莱山区观海路75-1号电话:0535-6247570

鲁ICP备19047709号-1